优秀的界面是隐形的

真正优秀的用户界面会被无视,而糟糕的设计则迫使用户注意界面,而非内容。用户都是带着目的来访问网站的:买本新书、学习JQuery、与朋友分享一篇文章、发现新音乐、写小说或者仅仅是寻找最近的目的地。他们不会只为把玩界面而来。实际上,用户根本不在意界面设计。多年来,台式机系统树立的典范和交互式工具的缺失,都使人们开始思考用户界面,它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让设计增色或减分?但用户真的需要关心这些吗?
用户已经熟知界面的模式和组成元素,但他们根本不在意。多年来,网页设计师们已经在按钮颜色、投影、边框和渐变上花了成百上千个小时,只为了让界面更易用和美观。但事实上,优秀用户界面的终极形态不是易用,而是隐形。
或许你已了解,移动设备是近年来的重头戏。多点触控设备的问世引出了一个轰动性概念——用户界面就是一系列对内容进行的点击操作和事件,移动设备的崛起令人机界面更加自然。这一现象有诸多原因,但对直接对内容进行操作,和摒弃过时的具象化事物(像台式机里的那些)赋予了这些设备极高的易用性,因为它们的界面几乎消失了。
不过我们仍然需要用台式机和笔记本来工作,我们也需要浏览网站、使用web应用程序。那些神奇有趣的多点触控技术,和它创造出的更加自然的新式用户界面,却未必能派上用场。那么,既然还不能为我们所用,我们要继续创作那些过时且“碍事”的UI元素吗?当然不行,隐形界面应该是每位UI设计师与开发者的目标。

界面,而非障碍

img_0007

界面不该成为用户浏览内容或达成目的的障碍。达成目的之前,用户根本没必要经历那些UI陷阱和胡乱编排的导航。多年来,我们都在使用和发明各种UI障碍。表面上它们似乎能解决某些问题,却给用户增加了更多负担。面包屑就是个极好的例子。通常认为,要让用户了解自己在应用中所处的位置,面包屑是个不错选择。但它更多时候只是平添了不必要的UI元素,影响正常的用户体验。
尽管面包屑并没有直接给用户带来负担,但它占据了屏幕宝贵的空间资源,而这本该用来引导用户达成目的和展示内容。增加面包屑来应对导航问题,不如直接设法解决它。为“修复”某些UI问题,经常会引入新的元素。然而,太多不必要的元素积少成多,最终界面成了一个障碍重重的迷宫。若是一味增加UI元素,界面还如何隐形?

解决界面问题

Metro_UI

这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息息相关,但是要打造隐形的界面,意味着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你得真正解决那些问题所在。我的背有点小毛病,当然,敲一敲和服用镇痛药都能止痛,只是治标不治本。我缺乏运动,经常无精打采,像石头一样僵直。我们对待界面问题也是一样。创作网站和APP时,我们总会发现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做些表面文章来解决问题,界面下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此举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不过这已经成为惯例了,因为我们总得学着与项目经理、网站主、股东、项目进度或仅仅是懒惰抗争。我们总以此为理由进行用户测试和AB测试。“我知道有些不对劲,不过还是通过用户来验证一下这是否真的是个问题。”若想要实现隐形设计,这可不是什么好方法。完全透明的界面意味着解决设计中最深层的问题,它们才不会出来作乱,成为用户的绊脚石。

宽容的设计

music

宽容,往往是隐形用户界面的一个特征。自然的界面并不限制各种探索性的点击。当用户进入死胡同,它不会轻易显示错误信息,而是将用户引向别处。
宽容用户意味着他们犯错时不要惩罚他们。用户错误操作,往往因为他们无法预料结果。我们总将问题归咎于用户,并弹出大大的警告和错误提示来惩罚他们。当用户踏入陷阱时,隐形的界面会避免责罚他们。相比弹出错误提示,优秀的界面设计能预测应用中出错率较高的地方,并提供解决方法,甚至引导跳转。
宽容也意味着网站或APP的规则可以被用户打破。这是下策,不过假设你打破了妈妈的古董花瓶,想要把它粘回去,却因为手指粘在一起被抓住,这肯定是最深刻的教训。用户弥补他们犯下的错误时,他们将更了解你的APP,别出现那些大红错误图标和晦涩难懂的文案。

首要任务,达成目标

Speed_Detector_Bigger

这是个交互设计的绝佳案例,是Cooper正在进行的项目,鉴于它尚未上线,我应该只被允许小小提示一下——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你的界面设计也应该围绕用户的目的展开。不是用户要什么或喜欢什么,去他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指引他们达成目标。这很滑稽,用户对于他们想用什么样的产品总能夸夸其谈,却对自己的目的一无所知。你的职责就是挖掘他们的需求,而非要求。“要求”会导致界面臃肿、障碍重重,令用户厌烦。
找出目标并让用户尽快完成它,他们不在乎其他事情,尽快到达目的地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不需要为此设计漂亮的界面,避免用过度设计来补偿糟糕的目标引导。

一致性

inside-b

不错,在用户体验的世界中,我们一直在谈论一致性原则。界面设计中,一致性是重点。如果你的界面元素都放在相同的位置,有着相同的颜色和功能,那么你的界面会逐渐消失……像Marty McFly一样。不过,如果只是把所有按钮放在每页的同一个位置,或用某个特殊操作执行相同的功能,并不能解决一致性问题。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我们还经常借鉴APP或网站中那些一致或相似的东西。我之前写过文章,解释了相似的环境如何使得界面更舒服。然而我们要创造真正的隐形界面,不是为了一致而一致,光有这些还不够。隐形界面有着“真正的一致性”,不仅元素、数值、链接和其他数据展现形式统一,场景和含义也是一致的。
例如,你应该注意到了,其他很多APP把登陆按钮或链接放在右上角,所以你会觉得,既然其他APP都这么做,放那里肯定错不了。但在你的APP中,放在那个位置或许就毫无意义。与其继续创造有瑕疵的界面,不如将界面元素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然后在整个产品中延续其一致性。

结论:鼓舞用户

最后,优秀的隐形设计还需要鼓舞用户。当界面脱离了用户的操作步骤,直接将他们引向最终目标,用户会集中精神在他们的目标上。
界面应当通过数据和内容的无缝切换,来鼓励用户与它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户有时喜欢探索一个界面巧妙的产品,甚至玩得很开心。但更多时候,对他们而言不存在的界面更有鼓舞作用

交互设计中的poka-yoke(容错性)

poka-yoke是日语词汇,意思是“预防犯错”。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汽车制造领域。该领域的工程师新乡重夫(丰田精益生产专家)创造了这个概念。

新乡当时正在解决一个丰田面临的问题:装配工人在组装转换器时经常忘记加装两个必须的弹簧。

他的方案是重新设计转换器的装配流程,将之变成两个步骤。

在新的流程下,工人需要:

1 准备好两个需要加装的弹簧,放在一个指定位置

2 从指定位置取出弹簧,装配进转换器

虽然装配转换器的流程变长了,但是结果是错误率大大降低,意味着总体结果是产品平均质量提高了。

不难发现,poka-yoke眼下已经被应用于软件界面。

例如在wordpress里,在删除帖子功能里就有容错机制。

从后台删除一个帖子一般需要两步

1 首先将帖子移动到回收站

2 在回收站执行永久删除

如果将整个删除帖子的交互过程拆开,可以看到用户要经过5个预设的动作才能完成删除。

1 鼠标悬停在帖子标题,以展现操作菜单

2 在操作菜单里点击“放入回收站”

3 点击回收站链接,进入回收站界面

4 再次悬停在帖子标题,展现回收站的操作菜单

5 点击“永久删除”

虽然这个删除过程并不是最快速的方案,因为删除内容被先放到暂存的回收站,但显然,增加的容错步骤显著降低用户不慎误删除一个帖子的机会。

另一个poka-yoke的例子是usb插口。

要正确连接usb,我们都知道必须用正确的朝向来插入,以保证数据正常传输。

为了避免错误的插入方向,插口和插槽都做了设计,当方向错误时会挡住。

此外作为另一层容错,在插口正面哟一个usb的logo,视觉上提示这一面应该被看到(向上)。

然后,usb插口并不是完全预防了错误,因为用户仍然可以尝试用反方向插入接口,发现错误后,用户需要自己纠正这个错误,重新以正确方向再次连接。

最理想状态下的poka-yoke,是从交互最开始就完全消除了犯错的机会。

例如,apple的lightning数据线,作为功能和usb一样的产品,却对朝向完全没有限制。

在apple的数据线产品里,可以看到,容错性达到了“完全消除犯错的机会”。

交互容错性最大的好处,无疑是体现了对用户的周全保护,减少了意外情况造成灾难后果的机会--例如不慎删除了辛苦写了几小时的帖子。

poka-yoke可以归结为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尽可能提高效率:更小的错误概率能令用户更觉得安心,整体上更快完成目标,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交互设计层次。

最后,poka-yoke的发音和我的姓很像。(译者注:作者的姓对欧美人来说,很难发音)

互联网的终结?

近日,万维网庆祝了自己诞生25周年的纪念日。现在,全球化的网络拥有30亿用户,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新用户加入。如果互联网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一定能冲进世界前五。
2011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说法,这一数字化经济带来了6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互联网线上流量在2005至2012年之间增加到以前的18倍,由此带来的商品、服务以及投资——在2012年达到26万亿——2025年的增幅会超过两倍。脸书公司已经有了一项大动作,他们与包括三星和高通在内的技术巨擘合作,致力于给世界上没有用上网络的约三分之二的人提供网络服务。思科集团预计,从2013年至2022年,所谓的“物联网”将会给全球化大型企业创造14.4万亿价值。但是这一切正不断增多的,看上去毫不费力且永不停止的网络连结,现在正创造着巨大的摩擦,普通的网民却无法一窥究竟。摩擦不会隐藏很长时间,全球化网络造成的失控的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凶猛日益增加,正在创造出一个分割的系统——一些包括谷歌执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内的科技文人将其称之为“互联网孤岛”。“在任何话题上,我都是我所知道的最乐观的人,”互联网企业家马克•安德森最近在一次公众访谈中说道,“我也非常担心。”安德森说互联网今后五年是否能“还像现在一样运作”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国际商务的漫长历史能告诉我们些什么道理,那就是:自由贸易既非自然形成,也非必由之势。一般来说,某种经济需要在一个单一、强权的国家为其持续提供保障后才能兴旺。如果缺少某种由全球化领导人推行并主导的强大的自由精神,整个国家就如同被施了符咒一般,被拽至一系列的诡计之中(关税、配额、秘而不宣的产品需求),这也许能给一些国内企业和工业带来短期利益——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却能造成群体性的水深火热。

美国在互联网发展方面扮演了十分特别的角色。国防部组建的阿帕网络是互联网的前身。随着网络不断完善发展,美国的公司迅速地利用了互联网发展,先占先赢,在许多领域都成长为全球主导。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全球网络流量都是由美国的供应商提供的。

美国大学网络监管领域学者劳拉•德纳尔迪斯认为,当今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其内在的商业化和私人化。“互联网就是独立系统的集合”,她写道,“由众多私营企业操作,”包括像AT&T在内的大型通信运营商,以及类似谷歌和脸书这样的网页内容巨头。这些公司让互联网通过能控制各自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的私人经济协议来运营。同时美国政府也起到了一个作用——例如,全世界域名的中央存储库,是一个由美国在1998年推进建成的非盈利组织,该组织依照商务部制定的协议——以一种低干涉的模式运营。为什么不去做呢?网络的发展与美国利益相辅相成,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福音。

我们不由得想起爱德华•斯诺登和美国国家安全局。斯诺登对于国安局监视国际网络的揭发,在全球范围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助长了逆反效应。巴西和欧盟近期纷纷发声,表示计划斥资1.85亿美元在彼此国家之间铺设海底光缆以应对美国的监视。今年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欧盟建立局域网以防止美国的小动作。“我们将与法国商讨如何维持高水平的数据防护,”默克尔说道,“首先,我们会与欧洲供应商协商为欧洲公民提供网络安全一事,从而使人们在发邮件或者其他信息的时候,不必再越过大西洋。

默克尔对于一个紧密的,泛欧洲的云计算网络的追求只是被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分析师丹尼尔•卡斯特罗称之为“数据国家主义”的最近的一个例子,这一现象正在兴起,国家要求某种类型的信息只能被处于该国物理边界之内的运营商储存。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两位法律学者阿努潘•钱德尔和黎芳原(音译)认为,从澳大利亚、法国、韩国、印度至印尼、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都已开始执行数据定位整合的要求。“对于监控的焦虑……为政府阻断万维网提供了理由,”他们在近期的一份白皮书上写道。因此,“全球互联网的时代可能会翻篇。

对于安全性的忧虑催化了数据国家主义的效用,但是卡斯特罗、钱德尔和黎三位学者都质疑其收益,因为数据安全不仅依靠数据所处位置,同时也取决于数据周边构建的防护的复杂性。其他动机也正在凸显:网络碎片化能够使诸如法国或者马来西亚的本地互联网企业自我开拓,而不是依靠那些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都在美国的公司。卡斯特罗预计,2016年,美国的云计算网络产业收入可能损失220亿至350亿美元左右。

斯诺登事件给本就积薪厝火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火上浇油。当然,“独裁政府”早就开始监管互联网数据了,中国就是最有名的一个例子。但如今,一些亚洲、中东以及欧洲国家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它们对于互联网的运营方式应有巨大改变的呼吁,甚至超过了数据在何处存储这一问题。

在2012年12月联合国于迪拜举行的一次协商大会,也是历史上首次互联网全球控制监管会议中,89个国家支持一项新的电信协议,协议包括一个议题,该议题呼吁联合国特别机构国际电信组织(ITU)在互联网管控上应承担更为大规模的作用,但是却未详细指明其作用。以美国为首的包括欧盟在内的54个国家,拒绝在协议上签名(笔者曾是大会美国代表团成员)。但是今年四月,在斯诺登事件之后,欧盟执行委员会的尼莉•克洛斯说:“互联网现在是一个全球化资源,需要全球化管控。”今年秋天,国际电信组织还将再度开会讨论确定授权,这一授权包括推行互联网监管的潜在性职权。

美国大学的劳拉•德纳尔迪斯认为,如果互联网成为政府的直接监管对象,随之而来的将是动荡的暗涌。在由欧洲运营商团体下的一盘复杂的棋局中,一个非洲的国家集团2012年尝试使用国际电信组织的机制制定了一种付费模式“发送方付费”。实际上,这种监管要求所有内容运营商在发送跨国数据时都要为目的国网络服务的使用支付额外费用——国际数据传输税费,而这与外国货物的关税壁垒区别迥异。“这个建议一旦被采用,将会彻底破坏互联网的经济模型。”谷歌高级执行官温特•瑟夫在一篇与两位同事合著的论文中写道。但是随着加强网络监管这一想法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同时政府以及区域和国际机构开始管控网络,屈从于商业利益的监管行为也理所当然地增多了起来。

网络碎片化也会使得普通用户的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两年前,由俄罗斯、中国、埃及、沙特以及苏丹组成一个联盟,旨在将域名功能从美国的法律监督中移出,转而将其置于一个被类似ITU这种机构所监管的地方。三月,商务部宣布了一个颇为含糊的停止管控的计划,但条件是无政府主导或者由政府间组织来取代其位置。如果不能妥协折中,理论上国家集团将以自己的模式继续,而这将引发彼此间的竞争或者重复的域名系统。一旦这样的话,互联网用户将会处于被接到错入地址的高风险中,这些错误地址包括能完美地镜像合法网站的虚假地址。

一些专家预言,未来将会有巴西网络、欧洲网络、伊朗网络、埃及网络——它们拥有不同的内容监管和贸易规则,在标准和操作协议上也有显著差异。哥伦比亚商学院经济金融教授艾里•诺姆相信,全球互联网的这种渐进式的碎裂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习惯这么一个想法,标准化的互联网是过去之事,而非将来。”去年秋天他这样写道,“未来的互联网将是联合,而非统一的。”诺姆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通过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来管理,这种媒介技术在本质上能够允许不同的网络彼此互相联通,并允许用户在不同的法律以及监管环境中来去自如。

也许,这种拼凑式的解决方案带给诸如谷歌、脸书、亚马逊、易趣等美国公司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他们可能会目睹自己全球化覆盖范围的减少,但这一后果的程度或许很低。同时,这也可能让国际间的交流和商务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美国政府正在抵挡这一转变,但是互联网是如此重要——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对于国家来说难以欣然地就放弃对它的掌控,然而美国,就马克•安德森观察,已经丢掉了在这场论战中的“道德高地”。也许期待万维网能够永存,从来都是不现实的。